夜讀唐詩王灣《次北固山下》,每逢佳節到時,耳聞目睹在外遊子行色匆匆歸家的身影,客路青山外,行舟綠水前”此句,更讓人頓生鄉思之情。
我的故鄉在浙江甌南窮癖的山村裡,這些年,隨著人們逐漸的搬離,窮鄉僻壤的故鄉漸漸地蕭索了。
在這個原本聚族而居的村落理,鄉人們祖輩都靠著在山林勞作繁衍生息。在我的記憶裡,幼年的故鄉是喧囂熱鬧的。大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,外出的人很少,村落間雞犬相聞,人語相近,雖然貧窮,但鄉人多相互走動,溫馨而有生氣。如今在經濟浪潮之下,青壯年人追尋著美麗的夢想都外出了,積攢了一些家資便不再回來,彼此散落在各方謀生的地方,只在逢年過節或者留居的親友老人過世才回鄉一趟。
老輩的人固然都認識,同期離家外出謀生的人們也還能記得,然而,後輩的子侄們因為經年不 見,變化頗多,對於家鄉遠沒有我們的情感,相互間便有很多人不相識了。
我也算是離開故鄉很多年的人,每因近親紅白喜宴或是偶爾歸鄉探親時遇見鄉人,都有一番感觸或驚異,某家老人又過世了,某位年長的人這麼老了,某個同齡人發福謝頂了,某人的孩子長這麼高成小伙姑娘了……本鄉本土的語言現在還能用著,同鄉人無論在何處相遇,家鄉的語言總是那麼親切自然,但我們的下一輩因為不再生活在故鄉,沒有了語言環境已然不會了,這一批的同齡人偶爾相 聚相互交流只得用普通話,而不是祖輩流傳下的家鄉方言,大約等到我們的長輩和我們這一代人都相繼離世的時候,老家或許就再沒有人居住了,流傳了數百年的故鄉方言也就壽終正寢,這大約是祖宗們怎麼也想不到的吧。
留守在故鄉的年邁父母尚健在,我們兄弟倆雖然經年在外,故鄉還是我們的故鄉,回家的感覺因為父母的牽繫依然溫暖。但我們的長輩就像麥草一樣,為流年割去一茬又一茬,他們終將會在不遠的日子裡離我們而去,故鄉的那個家便破碎了,那裡除了有我們前輩的荒塚和依稀的舊年記憶外,我們眷戀的東西終將逐漸淡忘消失,那時,故鄉或許就真成記憶裡的故鄉了。
“鄉書何處達,歸雁洛陽邊。”詩人尚有歸雁傳書,許多年後那時的我呢,故鄉何處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rellemayz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